除了國內生產總值(GDP)外,經濟學家在觀察各國經濟時,也常會看當地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簡單來說,人均 GDP 呈現了每個人平均擁有多少錢,而 PPP 則呈現了人們的購買力,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大麥克指數」。
如果想要深入探究各國的生活水平,不但必須知道各國居民平均擁有多少錢,還得了解他們可以用那些錢購買多少東西。以下特別擷取北美、中美及亞洲的人均 GDP(PPP)地圖,來詳看細部數據。地圖上的國家面積越大、顏色越深,就表示人均 GDP(PPP)數值越高;反之,則表示人均 GDP(PPP)越低。
北美、中美,及加勒比海地區
雖然美國是北美國家中,唯一一個 GDP(PPP)高於 5 萬的國家,不過加拿大及許多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也表現不錯,有著高於 2 萬的人均 GDP(PPP)。而海地(Haiti)則是該區數值最低的國家。
如果單看人均 GDP 地圖的話,就會發現有些北美國家的表現並不如在 GDP(PPP)地圖中好。例如:巴拿馬的人均 GDP 為 $ 15,877,但 GDP(PPP)卻為 $ 25,675。這表示,雖然有些國家的 GDP 相對低,但當地的商品和服務對居民來說還是負擔得起的,對於該國的生活水平來說是種正面的現象。
亞洲
由圖可見,亞洲國家的貧富差距非常的大。雖然有些國家相鄰甚近,但購買力卻有可能因為該國受到戰爭摧殘或缺乏天然資源等因素而天差地遠。亞洲購買力最高的國家為卡達,最低的則為阿富汗。
資料來源:HowMuch−Does Your Country’s Production Still Stack Up When You Consider Purchasing Power?
留言
(Visited 1,468 times, 1 visits today)